2月4日,大年初七,年味儿未散,人们便已连续踏上返程的列车。立春已至,但小兴安岭仍然冷得刺骨。

  乌黑的清晨,我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工务段朗乡线后养路人,在苍茫雪原中,顶着漫天星斗,穿戴橘黄色的马甲上班作业。

  小白工区地点的绥佳线年注册,设备设备极为陈腐,小白工区统辖的16公里线组道岔每到冬季都必定会呈现很多冻起。年后正值返程顶峰,加上第九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行,途经这儿的客、货运列车比往日多了起来,为让每一趟途经这儿的列车都按时准点、安全疏通,小白工区的铁路工人一天要运用七八百块垫板,折腰上千次来找平线多斤的工机具运抵施工现场。施工点铁路线路最大斜度到达千分之十二点三,途经此处的列车必须在尾部加挂机车辅佐推进,才干保证顺畅“爬上”高坡大岭,荷载加剧使得线路病害复杂多变。工长栾仁涛手持轨距尺,丈量线轨迹的几许尺度,每三五步一折腰,并用石笔把水平、凹凸、冻害状况明晰地写在轨枕上,可别小看他这个活儿,轨枕上的每一笔都是搭档们作业的“金规范”。

  “必定得准确到毫米,一旦超出范围,列车经过期发生晃动,严峻的话会危及行车安全,可不是闹着玩的!”栾仁涛左腿跪在地上,右腿向后蹬,边目测轨迹的凹凸,边叮咛学徒们。

  线路工陈海涛和李玉鑫凭借头灯的亮光,跪在雪地上,将垫板垫入轨底和轨枕之间,然后拧紧螺栓,让钢轨从头变得平顺。

  作业结束时,东方已泛出鱼肚白,皑皑白雪轻柔披拂在大箐山上,大伙儿带着一身疲乏往回走,眉毛、帽子结满白霜,终年与大山和冰雪为伴,他们守护着这条从深山弯曲而出的极寒铁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