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底筋膜炎是跑友常见的五大伤痛之一,对部分跑友造成不小的困扰,它普遍出现在运动和非运动人群中,尤其是在跑步人群中高发,是最常见的足部疾病。

  1. 足底筋膜炎疼痛的具置在脚后跟靠内侧处,患者在充分活动后,例如行走或跑步后,脚后跟疼痛减轻。

  2. 但是在长距离跑步的后程,可能又出现疼痛甚至被迫停下脚步,还有患者在夜间脚后跟疼痛会加剧。

  3. 休息一段时间,例如看电影、久坐后,或者脚部在不负重一段时间后,站起行走会有隐痛。

  人体的跟骨下脂肪垫覆盖了一层筋膜结构,称为跖筋膜。它连接着脚趾和跟骨,能够缓冲足跟着地时的撞击力,也是维持足弓的重要结构。当足底筋膜持续受到牵拉,则会发生轻微的撕裂,进而肿胀、发炎,站立或行走时足底部就会出现疼痛,这就是足底筋膜炎。

  当我们跑步时,如果足底骨头直接撞击是非常疼痛的,足底筋膜就是位于足底的软组织,它起自脚跟处的跟骨,向前止于脚趾,由于脚趾头有五个,所以足底筋膜向前分叉为五束。

  足底筋膜的基本功能是缓冲,同时也协助维持足弓。跑友出现足底筋膜炎通常会感到靠近足跟的位置疼痛。

  1. 先天因素,行走时脚过度内翻,下肢力线异常,高弓足或扁平足,脚踝柔韧性差,跟腱或小腿肌肉过于紧张;

  2. 活动量过大或者活动方式不当,比如长时间的行走、跑步和站立,尤其是在坚硬的地面和陡峭的山坡上,猛地增加跑量和速度;

  3. 超重或者鞋子不合适,体重过大使得人体最低处足底承受更大压力,足底筋膜容易受到过度牵拉造成损伤。

  足底筋膜炎是跑步劳损性损伤发生在足底的典型代表,80-90%的病例经过积极治疗康复一般来说预后良好。

  其次,寻求专业的运动医学医生和康复治疗的帮助,他们能够更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;

  如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,仍然不见好转,那么就要从力学或者跑步训练方面找原因了,看看是不是跑姿,下肢力线异常等问题了。

  1) 要学会照顾好你的脚,选择比较适合的鞋子,保持与你的身高一致的健康体重,长时间站立工作时最好站在厚橡胶垫上来减少脚底的压力。

  2) 建议每天做点拉伸或是按摩运动,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,在跑步之前一定要拉伸足跟后方的跟腱,逐渐增加运动水平。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,若能够将跑步与其他运动结合起来进行,就不太会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。一味跑步更容易发生足底筋膜炎。

  事实上强有力的小腿和足踝肌肉,不但可以增加跑步的推进力,让你跑得更轻松,也可以充分的发挥肌肉在腾空落地时的缓冲作用,减少对于足底筋膜的过度牵拉,所以无论是预防,还是更快地康复足底筋膜炎,小腿和足踝力量训练都十分重要。

  找台阶或者凳子,脚前掌踩在上面,做快起慢落的练习,向上提踵1-2秒,而还原落下6-8秒,找一台阶的目的是让脚跟悬空,下落时可以让脚跟落至低于脚前掌,每组12-16个,做4-6组;

  双脚快速做勾脚动作30-40次,做4组,直至小腿前方肌肉疲劳,小腿前方肌肉过度薄弱和缺乏锻炼,往往是跑友存在的普遍问题,只有小腿前方与后方肌肉均衡拮抗,才能最大限度保证脚踝稳定;

  落地缓冲对于训练肌肉缓冲能力,减少足底筋膜受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,关键动作要领是从脚前掌着地过渡到脚跟落地,落地时没有声响说明缓冲良好,同时落地后要保持单脚站立稳定2秒,这样也可以训练脚踝稳定性;

  抓毛巾训练是足底筋膜炎康复的经典方法,因为这一动作能增强足底肌肉扒地能力,从而维持足弓,减少筋膜负荷,动作要领是先张开脚趾,下压毛巾再用力抓起毛巾,动作速度不可过快;

  通过睁眼及闭眼单脚站立,可以轻松又有效训练脚踝稳定性,减少脚踝不稳对于筋膜的过度牵拉,同时增强神经肌肉控制;

 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劳损,出现上文中提到的症状,首先要注意休息,给予软组织足够的时间修复损伤的筋膜;严重情况下向运动医学医生请求帮助。

  为了预防足底损伤,促进足底筋膜的恢复,还能够直接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,在此特别推荐获得第九届中国体育运动科学学会科技进步奖的《无伤跑法》,有非常详细的足底筋膜预防及康复指南。